自由開講》衛生所挑戰重重 公衛師正職制度刻不容緩
2025/07/21
◎ 翁瑞宏 (台北市公共衛生公會理事長)
《我們與惡的距離Ⅱ》中,衛生所護理師幸珠為應付繁重的基層健康照護和行政工作,奔波疲累、應接不暇,身心飽受煎熬的模樣,深深觸動人心,也真實反映出台灣衛生所人員長期面臨的困境:人力不足、業務繁重且分工不當,已遠非單靠熱忱就能撐起的局面。
全台目前擁有374家衛生所,長年肩負癌症篩檢、傳染病防治、疫苗接種、健康促進、兒童與高齡照護等多重任務。近年來,更納入長照服務及社會安全網責任,工作內容日益繁雜。根據行政院與衛福部資料顯示,截至2024年底,多數縣市衛生所護理與助產人力均低於法定編制,新設衛生所更面臨專業人力長期懸缺,基層公衛量能明顯不足。
除了人手短缺,更嚴重的是任務分工不合理。許多非臨床性公衛工作,如社區風險評估、疫情監測、政策執行與資料彙整,長期由護理人員兼任,排擠其本職臨床照護工作,也影響服務品質與工作士氣,基層人員身心負荷沉重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0年通過的《公共衛生師法》明訂公衛師具備生物統計、流行病學、健康政策、環境與職業健康、健康行為科學等多元專業能力,正適合承擔這些非臨床公衛任務,與護理師形成互補。若能將公衛師納入衛生所正式編制,制度化聘用,將大幅提升基層公衛運作效率與韌性。
然而,目前衛生所多以約聘或專案形式聘用非具公衛師資格者,缺乏制度保障與穩定職涯發展,難以留住具備專業能力的公衛師,也無法支撐長期且系統性的公衛政策目標。政府應盡速於衛生所正式編制中設立公衛師正職職缺,並優先聘任具公衛師資格的人才,明確劃分任務,打造跨專業協作的現代化公衛體系。
為回應人口高齡化與基層壓力,蘇貞昌院長任內推動「基層衛生所升級計畫」,包括:一、促進醫療服務在地化,讓地方彈性調整業務型態;二、開放彈性進用人力,新增行政與公共衛生職類;三、改善硬體設施,更新老舊空間並整合長照功能;四、推動遠距醫療,提升偏鄉就醫便利性。該計畫八年投入24億元,初步優化硬體與管理架構。
然而,硬體與管理結構的改善,若無穩定且專業的公衛師人力來共同承擔,基層衛生所的服務品質仍難以長期提升。唯有讓護理師專注於臨床照護,公衛師負責群體健康任務,才能有效減輕第一線人員負擔,提升服務效能。
衛生所人員不是超人,艱難的工作不該由基層人員獨自承受,必須透過制度支持,形成全民健康最堅實的守護力量。